昨天,辞职先删同事微信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。整件事情让人很无语。
王先生在办理离职的时候,领导提了个要求:先把同事的微信删除才能走。王先生当时急着离职就同意了。但事后意识到,被侵犯了隐私权。
对此,领导回应这是为保护团队,而且不是强制,征得了王先生的同意,还进一步解释,在王先生离职去其他公司前,已经有在发布其他公司的保险产品,这对在职同事的心理是有影响的,所以她才提出删微信的要求。
新闻一出,不少人说这在保险行业很常见。这行流动性大、跳槽、挖墙脚的事情特别多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但这个问题仔细想想,就会发现,其实理由漏洞百出。
按照我同事的话说,靠删除微信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简直是我听过最大的笑话。且不说侵犯个人通讯隐私是不是违法,至少这次辞职可以说很到位。这种格局的老板,真心不值得跟随。
人的确是每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,但作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,不仅是能发现人才留住人才,其实在处理与离职员工关系上,更能体现他的管理智慧。
坊间流传一句话,想要知道一个领导的水准,辞一次职就知道。
前一段时间,两名员工和七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吃了一顿散伙饭,回来之后就被老板解雇了。
这个老板在离职员工的朋友圈里,发现有两个在职员工参加了离职员工的散伙饭,随后,怒火中烧,把照片发到公司群里,来了一句:“请在照片中的各位朋友,明天自己提交离职报告!谢谢,请你离开我的公司!”
《可复制的领导力》里说,无论是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,还是安抚现有员工的角度来看,对待前员工的态度都要慎之又慎。管理者对待前员工,应该像对待企业功臣一样。
可现实里,总有些领导在认知上,还觉得认为离职是一种“背叛”,跟离职的职工处成了仇人,甚至像这种极端案例,谁跟我的仇人来往,一并开除。其实无形中造成在职员工也人心惶惶。
马云在澳门大学演讲的时候曾说过,没人教过我怎么当CEO,但我充分发挥了我是老师出身的强项,就是永远希望学生可以超过自己。
学生早晚会毕业,但老师总盼着自己的学生有出息,甚至助力他的发展,如此一来,即便人走了,其实还能形成更强大的联盟。
而格局有限的人,当自己的学生不再跟着自己,恨不得让他把学到的东西全都还回来。还把学生当成假想敌,生怕教会了徒弟就饿死师傅。
可是,这种师傅最终还是会饿死。就像马云所说:“CEO如果不能像老师一样用成就他人的思想来做,不是去帮助员工成功,不是去帮助客户成功,不是去帮助合作伙伴成功,我相信这家公司就很难成功。”
真正厉害的人,心中没有敌人,他们只让自己做真正有价值的事。
罗胖曾经说过一句话“竞争意识破坏竞争力”,越想越觉得对。
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心思都用在防着别人、搞垮别人上,那还能剩下多少心力来精进自己,提高竞争力呢?
如果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屡战屡胜,看似辉煌,但不如把自己先打造成强大的国家,从而不再需要战争,百姓也能安居乐业。这也是《孙子兵法》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提醒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。
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上,做到比你的对手们都强的时候,对手自然就败了。
所以,每个格局大眼界宽的企业家,都不会“自找麻烦”来破坏企业的竞争力。他们倾向于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推向互惠合作。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一定要决一死战的敌人。
虽说“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”,但今天的兵,也许会成为明天的合作伙伴。
不做企业明星、一心打造明星企业的任正非就是个典型案例。
1999年曾极力挽留想要辞职的李玉琢,还曾派三元大将赴京三次请他回来。尽管最终人没有请回来,但是任正非一直到2000年才签了辞职申请,为的是可以让李玉琢拿到上一年的奖金。
到今天华为的企业文化里对人才一向看中,而对已经离职的员工,也专门设立了“华友会”的组织平台。
这种做法在西方管理体系中被称为“前员工计划”,是企业扩展商业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比如全球日化用品的领导者宝洁公司。它的“同事联络网”上有25万名新旧同事,其中有些是从宝洁离职、现在在其它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老员工。宝洁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,时常组织聚会。
不少老员工虽然已经离开多年,但是他们仍然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这个老东家。
宁向东老师的《清华管理学课》上,把员工辞职类比为“囚徒困境”,离职员工和老板好比两个单独被关押的囚徒,虽然道义上约好都不检举对方,但是“先坦白先从宽”这一诱导可能使他们违背诺言。
但一个人的格局大小正是看这种利益攸关的时候。此时的招数可以是互惠合作,把坏事变好事,也可以是破罐子破摔,老死不相往来。
很明显,前者不仅维护了公司的竞争力,还可能创造了更多的可能。后者只能让双方陷入僵局,最终双输。
所以,宁老师强调:“社会成员之间本质上是互惠交换的,作为员工,是一种交换的形式,作为辞职人员,依然可以建立起另外的一种交换的形式”。
而一个人的领导力,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也许看不出来,但却能在不如意的时刻体现得清清楚楚。真正厉害的人,不会把谁当敌人,而那些把谁都当敌人的老板也真心不值得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