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开了微信社群,每天我都会收到非常多的提问。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提问,而是在倾诉或吐槽。
比如有一个读者,他是这么描述问题的(友情提醒,以下文字较长,若无耐性可直接跳过):
良计你好。在事业单位的我,在管理类相同的岗位上,我与另一部门的同事互为搭档,工作内容相互有交叉。
搭档资历比我老,职称比我高,但是不愿意做事。不止是不愿意做,还不愿意想,因为有想法就会让自己有行动。
你提出的每一个工作设想,都会被“好难的”、“做不到的”等名目被驳回,甚至于在领导面前,该同事也保持了一贯风格。
以致于,领导把所有的工作推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。即使是同事那个部门应该负责的工作,领导也是问我推进情况如何。
矛盾点在于,我必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,才会有可能去思考搭档的工作开展突破点。因为不是本部门的工作,所以具体的开展,肯定需要搭档的共识才能进行。
几次被怼回来之后,我究竟还管不管同事那一摊子事,不管的话,领导会问责(这个问责感觉很不对路,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);去做相关的,又觉得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。
求良计给一个能继续积极,但是又不越界的处理方式或者心态吧。
这么一大串文字,核心只有最后一句:
如何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工作关系?
而前面所有的铺垫和背景文字都是为了引导到这一句话上面来。在逻辑上这是对的,但在提问方法上这是错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会给听问题的人造成信息干扰。
比如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,一开始以为是工作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,看到中间以为这是领导偏心的问题,直到最后才知道,噢原来这是一个如何处理同事关系的问题。
这个过程中,我在脑海中已经跳跃了三个不同的领域,内心无数次地在呐喊:
亲,你究竟想问什么问题?
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沟通方式。耐性不好的人,早就关电脑走人了,耐性好的人,也会被这一顿弯弯绕绕弄得够呛。
在职场中,看一个人够不够聪明,从他提的问题就知道。会提问的人,往往在职场上能够成长得更快,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高效沟通,避免无用功。
接下来,我分享一些高效提问的原则和技巧,希望能在往后的工作中帮助到大家。
不要用讲故事的方法去提问题
我们都喜欢听故事,但讲故事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提问上。因为讲故事和提问题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沟通方式。
讲故事,要的是环环相扣,引人入胜。它需要用文学技巧来进行铺垫,设置悬念,甚至设计情节反转,最后让听众获得跌宕起伏的情绪体验。
而提问题,要的是言简意赅,直戳要害。它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,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想要的答案。
一个百转千回,余音绕梁;一个直抒胸臆,有的放矢。
我们看回文章开头那个例子,这就是典型的用讲故事的思维来提问题。
这位提问的朋友,开头先交代背景(和另一个同事搭档,工作有交叉);接着交代了矛盾(同事不愿意做事,喜欢推给“我”做);
然后继续交代困境(连领导也以为所有工作都要“我”来做);
最后还强调了自己的内心思考(我觉得怎么做都不对)。
这是一个按照事情的起因,发展,高潮,结束的逻辑陈述。一旦用这种方法去沟通,对方自然就将大脑接受信息的模式调为“听故事”状态,而不是“解决问题”。
而我们大脑在接收信息时,会对信息情景进行锚定。一旦进入到某一特定情景,思考也会切换到适合这种情景的模式。一旦想要切换回来,就需要花费许多的精力成本。
打个比方,就好像你一开始在看一出喜剧,本想着放松心情笑一笑。
结果看到中间你发现这是个烧脑悬疑片,这时就会想是不是前面错过了什么重要细节,甚至重新切回去再看一遍。
这时“我在看喜剧,可以放松大笑”的这个情景设定,就要切换成“这是悬疑片,我要聚精会神”。
同理,我们在提问的时候,要让对方一开始就对问题进行正确的“情景锚定”,提前让他在脑海中准备相关的解答思路,提高问答效率。
倘若对方根据情景锚定,一开始就判断出这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,后面也就节省了无效的沟通精力。
来源于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