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年里公司各部门提拔了不少90后鲜肉,人资部门反馈,主管级别及以上竟有30%是90后。
总有些人擅长在新兴行业及风口把握住机会,而90后则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群体。他们成长于资本大潮、内容经济、知识付费的时代,创新、奋进、反传统,逐渐成为职场中坚力量,甚至公司高管。
无论你接不接受,只要你身处这个浪潮之中,就无路可退,因为,90后高管时代已经来临。
颠覆时代,英雄不问年龄
在《引爆点》一书中,曾经提到:“当经济正发生变革的时候,如果你刚好20来岁,而你又能紧紧把握机遇,那么成功就近在眼前了。”
1992年出生的帕尔默・拉奇,VR虚拟现实界最红小生Oculus的创始人,20亿美金把公司卖给了扎克伯格;
1990年出生的杨树,被浙江大学特聘为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入选国家“青年千人”计划;
1991年出生的ofo创始人戴威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,用小黄车开启了共享经济时代…
莎士比亚在《威尼斯商人》里说:“年轻人是一只不受拘束的野兔,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。”
人到中年才能功成名就的旧观念正在过时,那些曾经因为“年龄”带来的财力、资源、眼界、经验方面的差距,在互联网时代的遍地机遇面前,已被迅速消弭。
保温杯里冷却的热血
前段时间,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触发了关于中年危机的集体感慨。
其实哪有那么多所谓的中年危机,真正的中年人早已经学会处之泰然甘之如饴,又或者把所有的心情都融入到了沉默中。
职场中大多数80后,30岁时既没有走上管理岗,也没有成为行业内高精尖的专家,只不过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,间歇性的踌躇满志,持续性的混吃等死,不知不觉中端起保温杯...
他们经常加班,工作却没有太大起色,做的事情好像并不重要,却又累得每天早上都睡不醒。身体开始发福,精力却大不如前,通宵加个班就感觉身体被掏空。情感受困,单身的偶尔觉得独居孤单寂寞,有伴的有时候想想未来也不知如何前行,房子、车子、婚姻、养老、育儿、还有未来…
虽然生理年纪上没到中年,可心理年纪早就老态龙钟,偶尔会在某个无法入眠的夜里,在不经意的下班路上,在给领导做完日常汇报的闲暇,暗暗的问自己:
“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?”
而一边,90后鲜肉早已裹挟着扫荡一切的气势,陆续抢占了一些核心管理岗,与80后在各大办公室上演着一出出相爱相杀的职场大戏。
油腻中年人的救赎之路
其实我倒觉得中年是最好的年龄,该坚挺的时候,因为梦想激情尚未离去甚远所以还能挺起来;该柔软的时候,因为阅历渐多所以愈发宽容和颇具情怀。
无论是自我解嘲也好,缓解焦虑也罢,比起想方设法应对那个比你小的上司,你更应该学会如何与尚未走上管理岗的30岁和解。
第一、假装学习,无法让你安度余生
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认为:专家的时代已经到来。
职业生涯的常规发展路径,基本可分为管理线及专家线。有能力的人趋于饱和,挤不上管理独木桥的人不得不另辟蹊径,一部分人坚定地沿着专家线前行,另一部分选择转型,或者干脆为自己创造一个平台。
只是在互联网时代,没有终身学习意识,就无法应对未来。不断迭代的科技和理念冲击着原有的各行各业,要想在这种愈发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,必须持续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与格局。
第二、你的高度,决定于你朋友圈的高度
关系是职场当中不可或缺的利器,你的领导、同事甚至下属都影响了你的职场高度。
我们常说,跳槽跳的不是工作,而是圈子。人脉的本质是利益交换,在交换中建立情感。而情感的维系,不是吃喝玩乐送,而是如何帮助对方解决麻烦和节约时间。
当你圈子里的牛人开始增多的时候,只要你能坚持在那个圈子里,并不断向他们靠近,将弱关系逐渐打造为强关系,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第三、中年成才,好过终生不成才
把30岁与管理岗划等号本身就是伪命题,是那些被官本位思想影响过的人对于权力的焦虑,而所谓的面子终究要被扫进垃圾堆。
这个时代大多数时候是公平的,《法华经》里有句话叫做:功不唐捐。你所付出的努力不会白白被捐掉,并且一定会以一种其他方式返还到你身上。
如果你的90后上司能力比你差,那就更不用放在心上,要么走,要么等。
张爱玲说,出名要趁早,来得太晚的话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。
如果没趁早,那就是现在,否则在你35岁时,你再也没有机会收起你工位上的保温杯。
而彼时,你抬头望去,或许当年那个空降的95后小王已经走到了总经理的位置。
你又将如何?
作者:郭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