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木沐说(ID:mumushuo2017)
年近30岁的朋友阿芬说,感觉工作压力好大,想再干几年,40岁就退休,回家养老。我很诧异,90后的她,月薪过万,前途一片大好,40岁不正该好好大干一场吗。
40岁,是一个人经验丰富,精力充沛,心理成熟的黄金年龄,阿芬却把它当作职业生涯的完结,不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吗?
这让我想到生活中,很多时候当人们说自己完成了一件事,其实并非真的完成,那很可能是因为降低了标准,退而求其次;或者只求速度,忽略了高质量;又或者不再成长,过早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。
阿芬的40岁退休,就是在该奋斗的年纪,却想选择安逸,要知道连宣称退休的马云爸爸,都不是真的要去养老,而是重返讲台当“马老师”,开启自己的教育事业。而我们,又怎能满足现状,止步向前呢?
你认为的“完成”
是在降低自我要求
有一年公司准备年会,大家分成不同小组准备节目。我所在的2组,每次彩排大家都来去匆匆,虽然台词不熟,动作不到位,但最多彼此自嘲一番,没太当回事。
就在年会开始前的一天下午,我路过会议室时,无意中看到3组同事还在排练,被他们生动的表情和投入的状态立刻吸引。我走过去打招呼,问他们为什么还在排练。
“好羡慕你们都排练完了,我们还早着呢,计划彩排到晚上,预演10次,现在才刚刚开始!”我听后,心里非常羞愧,我们所谓的“排练完”跟他们的差距,哪是一星半点。
第二天的表演,3组的节目以其高质量的完成度,没有悬念地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节目,而我深知这背后,他们对自己严苛的要求和没有折扣的努力。
与此类似,下面的场景你是否熟悉?
当你庆祝考试没有挂科,60分万岁的的时候,你的室友已经开始默默准备考研,考托福,考注会;
当你跑步和节食后,成功减重2公斤,正要重新大吃大喝时,你的邻居已经开始在练马甲线;
当领导给你的年度表现打3分(满分5分),你正为此心满意足时,你的同事却在向领导主动请缨,要求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,为明年冲刺4分做准备。
凡此种种,当我们降低对自己的要求,或者把目标仅定在自以为的极限时,我们庆祝的“完成”,不过是没有全力以赴下的应付而已。
相反,和你一同起跑的人,却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基础上,不断自我超越,奋力向前。他们深知,只有拼尽全力,才能发挥出*大的潜能,创造更大的可能。而你,是不是对自己太过“仁慈”,太过保守,太过迁就?
你认为的“完成”
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
有一次集团领导要来检查工作,我安排Nancy和Lily各自负责一部分报告的准备,并要求三天后提交初稿。
Nancy手脚麻利,第二天中午就得意地把她那部分报告交到了我手中。Nancy的报告,虽然排版流畅,数据翔实,但我扫一眼,就知道这报告缺少了什么。
我担心Lily那边的进度,于是电话打过去,问她报告写的怎么样了。Lily说:“初稿已经完成,但我对比了您以前汇报的文件,发现我写的太过专注细节的展示,并没有站在领导的高度和格局,而这才是大领导希望看到的。我现在重新开始打磨,明天一定会发给您!”
原来Lily并非没有完成,而是发现没有经过提炼和总结要点的报告,根本不能符合听众-也就是集团领导的口味,所以宁可再花时间进行优化。
Nancy虽然报告写的快,但却只是从自我角度出发,完全没有考虑报告受众的需求,这正是她的报告所缺失的,这也是她和Lily的差别所在。
职场上,小到完成一次汇报,大到承担一个项目,我们经常因为单方面追求完成的速度,而忽略了用户或客户是怎么想的。
不能契合对方的需求,这样的完成,在领导眼里,就是不合格,从头到尾,不过是一场自嗨的表演。
而如果每次,你都能多问自己几句:“用户怎么看?他们能看懂吗?能听懂吗?能理解吗?这还够吗?还有改进的空间吗?”,你会发现离真正的“完成”不只是一步之遥。
你认为的“完成”
只是停止了向上成长
范范在外企做HR经理多年,在公司中人脉熟,办事顺,工作稳定,待遇优厚,日子过的滋润,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。去年,她却决定辞职离开,远赴英国读心理学硕士。人过30,范范的这个决定,让周围朋友无法理解。
大家劝她,辞职去英国求学,过几年回来,国内就业形势完全无法预料,是不是太有风险?
而不离职的话,范范下一步可以争取升职;就算不升职,过着旱涝保收和岁月静好的日子,夫复何求呢?
范范听后,认真地说:“这个决定,经过了深思熟虑,不是一时冲动。大公司的稳定,虽然给人安全感,但也让人产生惰性,让你失去对外界的敏感和好奇,而这才是最让我害怕和担心的。”
我佩服范范的勇气,也理解她的决定。在30多岁决定离开,她绝不是放弃或退缩,而是想通过海外进修,提升自己的视野,见识和格局,为未来创造新的发展机会。
心理学,无疑是和HR实践结合最紧密的学科,是最适合的选择。
在有些人眼里,范范稳定又高收入的工作,已经是很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,能够达到她的位置,就已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使命。然而范范却不这么想,她以别人眼里的“完成”为起点,鼓足勇气,主动求变,自我突破,换个赛道继续成长。
央视原主持人张泉灵,在2015年决定离开工作了18年的央视,转做投资人。她说:“我要跳出去的鱼缸,不是央视,不是体制,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。今后,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,因为生命的后半段,我想,重来一次。”
央视的光环和庇护,并没有让张泉灵把之当作终点。人过中年的她,选择了冲破束缚,跨行转型,再次出发。
不管你是否决定离开熟悉的环境,都不要因为安逸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。过早地放弃心中的梦想而碌碌无为,是否太过可惜?
40岁,当阿芬们觉得拼搏生涯结束时,而另一些人,却选择了在40岁重新出发。他们带着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激情,进入新领域,学习新技能,接受新挑战,或者干脆自主创业。
在他们眼里,没有什么“来不及”“太晚了”,他们说,人生的第二程才刚刚开始。
你所谓的完成,不过是别人的开始;你所谓的极限,不过是别人的起点。
今天的你,问问自己是否真的用尽全力,是否发挥了全部潜能,是否还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,更有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