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呆叔,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签约作者,在IT行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余年,在组织发展及变革等方面经验丰富、有独到见解。
自古以来,公司治理问题有三,一曰股东互黑,二曰代理人问题,三曰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问题。
▲ 图片来自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电视剧官方微博
01
大唐组织变革的利与弊
大唐的圣人,革命家、音乐家李四郎同志在经历了你死我活光辉灿烂的前半生之后,对自己的功绩做了如下总结:
我造长安盛世,让大唐人口增至八百余万户,四千余万口。律法经济,天文术数,诗画匠造,无不引万国寰宇赞叹,我赐外邦一个织造图样,他们举国赞叹,高挂于庙堂之上。
盘点过自己的功绩后,对于自己后半生的规划,李四郎也做了一个大胆的畅想,并传递给了自己的臣子们:
从今夜起,朕,不过问任何的政务,你们今天吃了朕的这份江山,就要把江山万代的责任,替万民扛起来。
这一幕大家是否觉得有点儿眼熟?
一个公司,创始人筚路蓝缕,与一众兄弟开创一番事业,公司红火得如鲜花着锦,烈火烹油。创始人IPO功成名就后,功成身退,将管理权限下放给了给职业经理人,而且还给大家还配了股。自己则甘愿隐居幕后,以大股东兼精神领袖的角色,在不触及实际业务的情况下,继续为公司发光发热。更可贵的是,也没耽误自己与红颜知己为祖国文教事业添砖加瓦。
李四郎的这一套操作,堪称是所有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楷模。不要说现在,纵观中国企业史,能达到这个水平的,寥寥无几。
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,作为大唐这个巨无霸企业的董事长,李四郎同志的水平,可以称得上是相当得高了。
不说别的,仅仅是李四郎的未来畅想,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,如果把大唐视为一家公司,那么这次畅想,可以说意味着公司的组织形式,在上层建筑上的一次重大突破,其意义不亚于股权制度对公司的影响。
这次突破最典型的特点,是由单一大股东+管理层的结构,向手握虚拟股权(“江山”)的管理层+监事会(李四郎)的结构进行了转变。
那么,这种转变,对于大唐这家巨无霸公司,究竟是利是弊?
我们将尝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,去分析本次组织变革。话说评估一次变革的好坏,我们得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:
➀ 为什么要搞变革?
➁ 变革了解决了什么问题?
➂ 变革过程中会有什么阻碍?不会干不成吧?
➃ 到底应该怎么变革?
➄ 变革完有没有后遗症?严重程度如何?
02
直线式领导的组织架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
那么对于我们大唐公司的总经理李四郎而言,这次整出了这么大的动静,还对自己亲儿子喊打喊杀的,到底意欲何为?
在李四郎没有进行组织变革之前,大唐公司的组织结构是这样的:
在这样直线式领导的组织架构之下,大唐公司在李四郎手底下运转了四十来年,这四十来年如大唐公司的骨干何老师所说,是李四郎同志锐意进取的四十年,是成功的四十年。
照理说既然已经这么平平安安,顺顺利利地过了这么久,那接着这么做下去似乎也没有问题。
但是李四郎年纪逐渐增大,精力不比从前,本人也开始由创业初期的锐意进取,开始转向以满足个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中心。
不管从客观上,还是主观上,李四郎同志更加希望能够由事必躬亲,转变为垂拱而治的管理方式。
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四郎突然发现,不仅太子无法满足他这样的诉求(能力不被认可且有夺权的风险),并且以传统接班人的方式也并不足以解决李四郎将公司“千秋万代”传递下去的梦想,这引起了李四郎对于接班人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形式的一系列的思考。
▲ 图片来自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电视剧官方微博
应该说李四郎这样的思考有其自身的理由:
► 其一,即以太子为代表的小股东,勾结依附于他的职业经理人,黑他这样一个大股东,灵武就是其中一例;
► 其二,是在李四郎退休(死亡)之后,或者是李四郎年老力衰,精力不足以维系公司的管理的时候,太子能否让公司长期生存下去,其实真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至少太子目前没有体现出远超林九郎的能力,那么李四郎又哪来的信心能够相信在他退休(或者死亡)之后,太子有能力统摄群臣呢?
03
组织变革潜在的风险和问题
那李四郎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?
► 对于上述第一点问题,李四郎一直以来的办法是让两派相互制衡,互相监督,以解决小股东黑大股东、以及代理人(职业经理人)黑股东的问题出现。
而事随人愿,太子和林九郎在李四郎的操控下,整日忙于互相揭发检举,其结果是令李四郎满意的,也解决了这个看似是太子与林九郎矛盾,实质上是李四郎与代理人团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
► 对于上述第二点问题,李四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组织变革,并提出了新的公司治理的构想:
在新的治理结构下,李四郎的角色,开始转变为精神图腾+监事会的角色,而以林九郎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,则开始充当原来总经理的角色。
在李四郎的设计下,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经理人团队的不断迭代和跟新,足以解决以血缘确定继承人,导致的继承人能力的不确定问题;也足以帮助他解决如果不事必躬亲、锐意进取,就无法带领公司继续向前的问题。
毕竟,吃了“江山”的一众臣子们,自此之后,应该能把大唐的事儿,当成自家的事儿了。
这样带来的另一个附加好处是,即便是李四郎身故之后,后代再不成器,有一帮有用且持续迭代的臣子在那顶着,千秋万代兴许真的不是梦。
那么,这样的结构,真的能解决李四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么?
答案恐怕没那么乐观。
► 首先,尽管李四郎抛出了个“代政”+“一碗江山”的画饼,但是并没有解决实质上的产权归属的问题。
也就是那一碗江山,只是说起来好听,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群臣的身份,他们依旧在告老之后孑然一身。
在这样的情境下,任内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,是这些代理人最理性的做法。从他寄予众望的林九郎的表现来看,林九郎手里攥着三司大印,说用来坑太子(小股东)就直接用了,就是权利寻租的明证。
► 其次,小股东(太子)不满意。李四郎这么干,虽然落了个逍遥自在,但是小股东的权益几乎全部都被牺牲掉。
小股东的利益在哪里,这些东西李四郎一概不提,也一概不愿意想。那么在他失踪后,小股东与代理人的矛盾,将直接进入不可收拾的状况。因为双方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提供共生基础的共同利益。
► 再次,实际上除了以上的这些人之外,一众利益相关方,包括藩镇,包括百姓,这些人的利益统统都没有被考虑,在代理人和小股东的疯狂寻租下,这些人的利益只能被摆在被牺牲的位置。正如旧历二十三年的第八团,只因将军想立功,整个团的人,就都可以被牺牲。
说到这,我们可以看出,上面的那些问题,是李四郎不愿想,也没法通过这样的变革去改变的问题。
至少我们应该可以说,这样的变革,在公司治理方面,想的还不够深,也没那么透。看似美好,实则如肥皂泡,一戳即破。
04
如何保证组织变革顺利进行
那么,如果从组织建设角度,有哪些法子可以尝试着可以抢救一下四郎的大唐?
► 接班人计划势在必行。
如前文所述,李四郎的心病之一,在于认为太子不成器。但是讽刺的是,李四郎实际上并未给自己的接班人设计一个合理的成长计划。
相比于李四郎的太子,清朝的接班人计划明显要靠谱得多,各皇子均有机会在各部历练,甚至有执掌兵权的机会。
这样的机制,一方面让接班人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得以历练和成长,另一方面也让接班人在与大臣的接触中,得到了与大臣共事的机会,将立储这个事情增加了“同朝为官”“共同进退”等确定性因素。
这样的机制,是清朝在不算短的国祚中,接班人基本能保证基本合格的重要原因。
► 高级管理人员任期制有必要实施。
如果我们打开上帝视角,一定会认为,如果李四郎少用林九郎几年,那么或许,他的大唐会享受更长时间的“百姓和乐”的时间。
但是不幸的是,官员的终身制,一方面使得林九郎权利不断集中,尾大不掉。
另一方面让徐宾这样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逆天的“大案牍书”的英才基本没有任何上升的空间和机会。
更严重的是,终身制,让林九郎这样的“权相”基本丧失了温和退出的可能,进而造成了与太子不死不休的局面。
▲ 图片来自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电视剧官方微博
因此,任期制,与唐朝已经实施的科举制相辅相成,可以在某种程度上,缓解矛盾,激活组织。
► 着手推动更加契合实际的组织变革。
从第八团的幸存者的遭遇中我们不难看出,在天宝年间,原有的激励制度已然失效。最明显的例证为,立下如此大功的第八团,已经落入虽然获取军功,却无地可分的窘境,队长闻无忌能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长安户口而已,并且这样的情形并非偶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。
数年之后,帐中存了八十四颗人头的崔器,到死也没能将告身(ID)上的陇右换成长安。如此的付出与获取并不对等,实在是制度已经无法与实际相适配之故。因此,同步推进基于新形式下的组织和激励模式变革,已经刻不容缓。
当然,在唐这样的农业社会与生产力下,马尔萨斯的诅咒依然存在。在由人口激增,土地兼并的大环境下,李四郎的美好愿望的这个问题是否有解,我们不得而知。
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。
站在HR角度,对于今天文章内容,你有什么想要讨论的内容或者是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?欢迎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