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马云可以说是中国各大媒体的头条焦点人物。
从他退位让贤传位张勇,在2018年9月17日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又是语出惊人,发出了未来十到十五年,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痛苦将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想象的论断。
此论断一出立马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,难不成中国制造业的寒冬真的来了?
马云的制造业痛苦论
马云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:
机器一定比人更聪明;
现在的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是披着互金的外衣在做非法金融服务;
未来十到十五年,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痛苦将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想象。
企业如果不能从规模化、标准化向个性化和智慧化转型,将很难生存下去。
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智能技术的企业,因为不会用智能技术的企业,将全部进入失败领域。
这样的论断似乎有些太武断了,中国作为全世界的制造业工厂,这样说中国制造真的合适吗?
我们在对马云的论断进行判断的时候,不妨从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,马云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。
我们把时间线推到世界工业革命之前。
早在工业革命之前,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,特别是能源的限制,我们的工业制造只能局限于小规模制造。
比如说家庭作坊形式的手工制造,以及以风力、水力、牲畜力为核心的小规模制造,全世界都在一个小生产的环境中。
但是,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时候,以煤炭驱动的蒸汽机成为了全世界工业的主要能源,这个时候终于不用局限于动力简单的小生产了,分工明确的机械化大生产开始出现。
全世界都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,在机械化的工作当中,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改变,以流水线模式的生产开始明确,人类的生产力再次上了一个台阶。
然而,在工业文明当中,人类逐渐被工业异化成为了庞大工业体系的一部分,大家依托于工业流水线生产,让自己成为了工业流水线的一部分。
当时世界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以一出《摩登时代》讲述了这样的工业生产体系。
然而谁也没想到,就是这样的工业生产体系竟然维持了整整两百年。
虽然其中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,有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,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,还是机械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,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。
只是工业制造业不断地向着人力资本更加便宜的地方转移。
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逐渐转移到了美国,从美国转移到了东亚的日本、韩国,从日本、韩国转移到了东南亚,再从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,乃至于现在又开始由中国转移到了南亚和非洲。
然而工业制造业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。
其本质就是不断追求更低的人力成本、土地成本、要素成本,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规模经济水平,这就是传统生产制造业的逻辑根源。
那么,为什么说传统制造业的寒冬一定会来?
来源于linkedin